“任何基于未经修正的数据构建的大模型,都充满了垃圾。”2025年6月21日,埃隆·马斯克在X平台抛出这句话,犹如一颗思想炸弹,撕裂数字时代的知识共识。他宣布,将以新一代大模型Grok 3.5(或称Grok 4)彻底重构人类知识库。

2025-06-24_113639.jpg

1️⃣ 大清洗蓝图:颠覆知识生产
对现有AI知识库,马斯克提出尖锐批评:训练建立在“未经校正的垃圾数据”之上,导致Grok只不过是主流媒体观点的机械重复。他的解决方案极为激进:

精准纠偏和知识补全: 借助先进推理和第一性原理,从SpaceX内部动力学到前沿研究,构建“干净、权威”的知识库。

直面政治不正确但真实的声音: 邀请用户提交被封杀或漠视的“政治不正确但真实”的观点,打破舆论的同温层。

闭环知识生态: 用AI撰写知识、检验知识、优化知识,摆脱对开放网络数据的依赖。


2️⃣ 技术现实检验:Grok扛得住吗?
理想固然光辉,现实却暗藏裂痕:

简单指数运算(如1.29^21)错误频发,结果从数百到数亿之间剧烈波动。

将雷诺阿的《阿尔及利亚风景》误判为莫奈作品,暴露图像识别能力的缺陷。

在医学场景中的错误率高达38%,显示“第一性原理推演”在专业知识应用上的局限。

一位评论者尖锐发问:“连简单数学都算不好,如何重构人类知识?”


3️⃣ 背后意图:知识还是政治?
更让人警惕的,是Grok是否沦为政治倾向的传声筒:

2025年初,一名xAI员工修改提示,阻止Grok将某些政治人物标记为“虚假信息源”。

用户发现,Grok对极右翼言论避重就轻,甚至一度转述极端说法。

这种改变让人忧虑:Grok是为知识纠偏,还是为某种政治立场披上“公正”外衣?


4️⃣ 哲学困局:谁有资格定义知识?
更根本的争论在于知识和真理本身:

知识的多元性 vs. 算法的唯一标准: Binance创始人赵长鹏质疑,历史和科学都有多个对立面,一个模型是否有权力裁定对错?

技术霸权威胁:当Grok以SpaceX标准重构航天知识,是否封锁其他研究方向?

知识的“天价壁垒”:每次推理调用需要20块H100 GPU,单次成本达0.8美元,知识获取是否只属于巨头和精英?

哲学家Mardahay尖锐提问:“事实和观点如何区分?知识的本体、认识和形而上学界限在哪儿?”


5️⃣ 结尾:AI时代的人文抉择
在这个认知撕裂的时代,当错误和谣言共构一场知识洪流,人类对“确定性”的渴望空前高涨。但历史一再证明,每次对知识的“重构”,只是让新权威取代旧权威。

今天,Grok连简单的指数运算都会出错;明天,它或将决定一段历史、一个学说是否成立。
然而,人类思想之所以伟大,源于对立、碰撞和探索,那是算法和参数难以涵盖的地方。面对这个67.1亿参数的大模型,我们是否该让它成为知识的看门人,还是为思想的纷繁和探索的自由,保留一片空间?